一、优美校园 求学殿堂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座落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大学城,这里高校云集,是沈北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
学校占地1835亩,建筑面积55.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45亿元,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3000人,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优美、静雅,是求学求知的理想殿堂。
二、航空特色 情寄国防
沈航始建于1952年,原为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的6所高校之一,现为辽沈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航天高等院校。
学校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唯一一所高校,是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是“国防科技人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空军后备军官人才”等三大人才培养基地。
三、多科竞进 协调发展
沈航工科底蕴深厚,在坚持“航空、航天”的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向“通航、民航”拓展,大大促进了机类、电类、经管、文学、社科等学科的协调发展。
形成了以“航空宇航”和“信息科学”两大优势学科群。现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8 个领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拥有1个省级特色学科项目,4个省级培育学科项目,6个省级重点学科、国防科工局国防主干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四、师资雄厚 人才汇聚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教师4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2人(另有在读博士42人)。校长杨凤田院士,是我国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近20人、硕士生导师272人。
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国家外专局“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43人。
五、科研突出 成果斐然
“十一五”以来,沈航先后承揽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600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4亿元。
现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国家国防科工局在我校设立的“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全国34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学科平台。沈航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年产值超亿元。
由我校通用航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架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氢燃料电池动力无人试验机“雷鸟”于2012年7月试飞成功,实现重大科研突破。
六、创新培养 科学育人
2012年学校成立“创新实验班”,整合全校最优秀的骨干教师为学生授课,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2010年10月,学校成功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成为全国133所试点高校之一,辽宁省13所试点高校之一。
2010级学子二年级英语课结业时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再创新高,达69.4%,居全省理工类院校前列;学生参加的国内外各项科技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0余项,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
先后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办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校风严谨 学风优良
自建校以来一直保持一流的学风,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受得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以人为本,有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和科学、规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多年来,沈航的学生管理一直走在省内高校前列。
八、激励保障 学子无忧
学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激励和保障:国家、学校和企业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多项,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达2000余万元,学生受奖面近30%,并实现困难学生100%受资助;
截至2012年底,学校为3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金额达1亿元。
每年设立10个高分奖学金,对考入我校的省内前10名一本理工科学生进行奖励,每人入学后一次性奖励5000元。该10名学生入学时可自选专业,并优先选择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九、桃李芬芳 硕果飘香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高于省内同类高校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千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
十、国际交流 寰球视野
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提供多种多样的出国交流渠道。
与韩国航空大学、法国皮卡迪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技术大学等8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我校在校留学生近400人,是辽宁省内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的13所高校之一,近5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600 余人次赴国内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